微軟已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提供商 IREN 簽署了一份價值 97 億美元的多年期協議,在全行業支出熱潮中繼續積極推動確保計算能力的發展。週一在紐約宣布,這份為期五年的合同使微軟能夠使用 NVIDIA 強大的 GB300 GPU。
IREN 將在其位於德克薩斯州 Childress 的大型數據中心園區託管該硬件。從專業提供商處獲得這種能力標誌著微軟外包戰略的最新舉措。
這是在更廣泛的支出熱潮中進行的,科技巨頭投資數千億美元為人工智能奠定基礎,這被稱為“人工智能軍備競賽”。
斥資 97 億美元押注於比特幣礦工轉型的人工智能專家
在本季度最大的基礎設施交易中,微軟將近 100 億美元押注於一家專業第三方提供商。
根據協議,IREN將在五年內向微軟提供NVIDIA GB300 GPU雲服務。為了履行這份巨額合同,IREN 已與戴爾科技集團簽訂了相應協議,以約 58 億美元的價格購買 GPU 和輔助設備。
IREN 將在 2026 年之前分階段在其位於德克薩斯州的 750MW 園區部署硬件,該園區位於專為高密度人工智能工作負載而設計的全新專用液冷數據中心。
一度主要以比特幣挖礦而聞名的 IREN 已成功執行了一次高風險的轉型進軍人工智能雲市場。
該公司原名為 Iris Energy 於 2024 年重新命名,以反映其新的重點,即為人工智能訓練和推理提供大規模 GPU 集群。
其戰略利用可再生能源豐富地區的電網連接土地和數據中心組合來提供經濟高效的計算能力。這種垂直整合和安全的電力容量是達成超大規模交易的關鍵因素。
IREN 聯合創始人兼聯合首席執行官丹尼爾·羅伯茨 (Daniel Roberts) 對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合作夥伴關係發表了評論,他表示:“該協議不僅證實了 IREN 作為值得信賴的人工智能雲服務提供商的地位,而且還為微軟打開了進入全球超大規模交易新客戶群的大門。”
對於微軟來說,這筆交易確保了獲得尖端硬件的機會。 NVIDIA GB300 是一個被稱為“人工智能工廠”的機架級系統,結合了數十個 GPU 和 CPU,實現了性能的巨大飛躍。
微軟業務開發和風險投資總裁 Jonathan Tinter 強調了 IREN 的能力,並補充道:“IREN 在構建和運營完全集成的人工智能雲(從數據中心到 GPU 堆棧)方面的專業知識,加上其安全的電源容量,使他們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微軟的外包劇本:數十億美元交易的模式
這份巨額合同是微軟不斷發展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戰略的關鍵部分。面對對其 Azure AI 服務的巨大需求以及 OpenAI 等合作夥伴的計算需求,微軟越來越多地求助於第三方專家來彌補其能力差距。
微軟正在尋求自有和租賃基礎設施的混合模式,這是一種戰略轉變,可培育 IREN 和 CoreWeave 等專業提供商的競爭生態系統。
就在兩個月前,即 2025 年 9 月,微軟與微軟簽署了一項價值高達 194 億美元的交易,開創了一個重要先例。另一家專業提供商 Nebius Group 負責確保專用 GPU 容量。
該協議與與 IREN 達成的新協議一樣,反映出有意轉向外包,將其作為滿足永不滿足的需求的最快方式。外包使微軟能夠以比其自身建設管道所能支持的速度更快地擴展其人工智能產品。
財務機制在這些交易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協議的一部分,IREN 將從微軟獲得總價值 97 億美元的 20% 預付款,約合 19.4 億美元。
收到這筆前期資金有助於 IREN 等提供商為所需的大量硬件採購提供資金,降低其擴張風險,同時鎖定微軟未來的產能。
4000 億美元的軍備競賽推動人工智能繁榮
對人工智能計算的永不滿足的需求推動了大規模的人工智能支出熱潮,這種需求甚至超出了大型科技公司建立自己的數據中心的能力。當前的投資週期迫使超大規模企業向基礎設施投入數十億美元以避免落後。摩根士丹利財富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 Lisa Shallet 表示,“數據中心及相關項目的超大規模資本支出增長了四倍,每年接近 4000 億美元。”
如此歷史性的資本支出水平現在是美國 GDP 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科技領導者認為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投資,擔心不採取行動比超支帶來更大的風險。 OpenAI 總裁 Greg Brockman 直言不諱地表達了這種觀點,他說:“我更擔心我們因為計算太少而失敗。”
“囚徒困境”動態迫使公司不斷加大對數據中心和 GPU 的投資。
雖然這種繁榮為硬件製造商和基礎設施提供商創造了巨大的機會,但它也引起了與過去技術泡沫的緊張比較。
當前的狂熱反映了 20 世紀 90 年代末的電信泡沫,當時公司花費數十億美元鋪設基本上未使用的光纖電纜,導致市場崩潰。
核心問題仍然是這項歷史性投資是否會產生可持續的利潤,或者該行業是否正在吹大一個注定會破裂的泡沫。
目前,確保人工智能革命的原始計算能力,無論是內部構建還是通過像這樣的大規模交易獲得的,仍然是微軟等科技巨頭面臨的核心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