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經新聞》週三的報告,蘋果正在大幅削減新款 iPhone Air 的生產訂單 亞洲。
在超薄智能手機推出僅一個多月後,此舉是對明顯弱於預期的全球消費者需求的回應。蘋果供應鏈內部消息人士稱,訂單預測已接近進入“停產模式”。
為了抵消銷量不佳的影響,據報導,蘋果正在增加其更受歡迎的 iPhone 17 和 iPhone 17 Pro 機型的產量。蘋果公司的決定證實了之前的市場分析,即儘管初步報告稱其在中國銷售一空,但人們對新外形的興趣不大。
“停產模式”:供應商報告 iPhone Air 銷量大幅下滑 減產
根據蘋果供應鏈內部的消息來源,該公司正在採取果斷行動,以縮減其對 iPhone Air 的雄心。
據報導,減產非常嚴重,以至於接近完全淘汰產品時通常會出現的水平。
一位零部件供應商經理在接受《日經新聞》採訪時,對形勢做出了嚴峻的評估,他表示:“總體預測 幾乎進入停產模式,與之前的預測相比大幅下降,從 11 月份開始,訂單量僅比 9 月份減少了 10% 左右。”
這樣的聲明表明蘋果對該產品未來的信心幾乎完全崩潰。
該設備商業失敗的進一步證據來自金融部門。 KeyBanc Capital Markets 最近對投資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 iPhone Air 的需求幾乎沒有,並補充說新的人工智能功能尚未對整個產品線的購買決策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與這種情緒相呼應的是,日本瑞穗證券 (Mizuho Securities) 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預測蘋果今年需要將 iPhone Air 的產量減少 100 萬部。
分析師一致認為,蘋果對市場對超薄、高價設備的需求存在重大誤判。
早期預警跡象表明,iPhone 的銷量將會減弱。 需求
回想起來,iPhone Air 反響不佳的徵兆從發布之日起就顯而易見。新款 iPhone 受歡迎程度的一個關鍵指標是預訂開啟後交貨時間的縮短速度。
對於 iPhone Air,交貨和店內取貨仍然是即時的,這與高需求型號形成鮮明對比,後者的交貨日期通常會推遲到幾分鐘內。消費者缺乏緊迫感是表明興趣不溫不火的第一個公開線索。
早在宣布減產之前,分析師報告也一直持謹慎態度。摩根士丹利 10 月初的一份報告指出 iPhone Air“相對疲軟”,儘管 iPhone 17 系列的其他產品需求強勁。
同樣,來自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市場情報強調了最便宜 (iPhone 17) 和最昂貴 (iPhone 17 Pro Max) 機型的強勁銷售,但沒有提及 空氣。綜合來看,這些早期信號強烈表明該機型未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iPhone 17 和 Pro 銷量彌補了 Air 的銷量不足
第 19 代 iPhone 系列中的其他機型表現異常出色,彌補了 Air 接收效果不佳的情況。
對於蘋果來說,好消息是對標準版 iPhone 17 和 iPhone 17 的需求出乎意料地強勁。 據報導,高端 iPhone 17 Pro 已經平衡了整體產量預測,這是其敏捷供應鏈中的常見策略。
iPhone Air 的起價為 999 美元,被定位為工程奇蹟——有史以來最薄的 iPhone,配備強大的 A19 Pro 芯片。
然而,消費者似乎更看重 Pro 系列的功能或基礎型號的價值,而不是 Air 的超薄機身。
為了調整供應鏈,蘋果顯然將基準 iPhone 17 的生產訂單增加了約 500 萬部。
iPhone 17 Pro 也增加了訂單,確保該公司能夠滿足消費者對其更傳統產品的強烈興趣。儘管 iPhone Air 未能推出,這樣的戰略支點使蘋果公司能夠維持其本季度的總體銷售目標。
中國最初的“銷售一空”證明是海市蜃樓
儘管最初有報導稱 iPhone Air 即將在中國一炮而紅,據說 iPhone Air 幾乎立即售空,但現在的實際情況卻大不相同。
早期銷售一空很可能是由 初始庫存非常有限,而不是壓倒性的需求。這種模式在智能手機行業的新設備發布中並不罕見。
該地區最近的實地報導描述了對該設備的“冷淡反應”。據報導,在主要零售店,越來越多的顧客購買 iPhone 17 Pro。
雖然 iPhone Air 現在很容易買到,但大多數消費者似乎選擇堅持使用蘋果更成熟的外形規格。輕薄概念的失敗可能是更廣泛的市場趨勢,因為有傳言稱三星也因銷量低迷而取消了自己的 iPhone Air 競爭對手的計劃。
最終,這澄清了最初的矛盾,並證實了 iPhone Air 的相關性之爭是一個全球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