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競賽引發了一場意想不到的能源危機。截至 2025 年底,美國科技巨頭的巨大電力需求導致全球範圍內天然氣渦輪機(新建發電廠的核心硬件)短缺。
據 新行業報告。供應緊縮不僅威脅到氣候目標,而且還有可能將亞洲發展中國家排除在能源市場之外。
這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人工智能的大規模增長能否與穩定的電網和所有人公平獲得能源的機會共存?
渦輪機大擠壓:人工智能如何造成全球電力瓶頸
人工智能計算需求驚人,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實時重塑。就在幾年前,隨著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勢頭和淨零承諾的不斷推出,燃氣輪機市場急劇下滑。
該行業正在萎縮,由於預測市場將永久萎縮,西門子能源公司在 2017 年裁員數千人。
西門子能源公司前高管 Rich Voorberg 直白地說,“燃氣輪機在2022-2023年已經消亡。”
現在,這個市場已經猛烈復活。人工智能所需的計算能力是無法滿足的,導致人們對可靠的 24/7 電力的爭奪。
僅 2024 年,Google 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就飆升了 27%,達到 3080 萬兆瓦時。與此同時,Meta 計劃斥資“數千億美元”建設新的千兆瓦級數據中心,以推動其超級智能的雄心。
這種爆炸性增長給主導全球市場的三大製造商造成了供應短缺:三菱重工、西門子能源和 GE Vernova。
今年大型燃氣輪機的訂單預計將達到 2011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比過去五年平均增長近 50%。
客戶現在要等待新機組至少三年,製造商要求支付定金才能預訂位置
“現在的需求如此之大,我們無法滿足全部,” Yasuhiro Fujita 告訴英國《金融時報》,他是一位資深的 三菱重工。 “我覺得這種繁榮是一場巨大的繁榮,因為它是全球性的。”
電力的兩線戰爭:今天的天然氣,明天的清潔能源
緊急的電力需求導致了有爭議的捷徑,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埃隆·馬斯克 (Elon Musk) 的 xAI 正在通過部署數十台臨時天然氣渦輪機來構建其“Colossus”超級計算機,以實現快速上網。
據稱,這一舉措讓煙霧形成的污染物覆蓋了一個以黑人為主的低收入社區,引發了當地的強烈反對和聯邦訴訟。正如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主席德里克·約翰遜所說,“我們不能讓這種環境不公正現象正常化。”
這種“對天然氣的熱衷”也是在關於大型科技公司如何解釋其環境影響的激烈爭論中出現的。儘管谷歌的能源使用量猛增,但它聲稱通過使用“基於市場”的會計方法,排放量減少了 12%,這種會計方法從其足跡中減去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購買量。批評者認為這掩蓋了對當地電網的現實影響。
倡導團體 Kairos Fellowship 使用“基於位置”的會計方法,聲稱 Google 的排放量自 2019 年以來實際上增加了 65%。正如首席研究員 Franz Ressel 所說,“基於市場的排放量是一種對企業友好的指標,掩蓋了污染者對環境的實際影響。”
雖然 立即的解決方案是熱衷於使用化石燃料,一項更安靜的長期戰略也正在形成。
科技公司正在追求一個平行的目標,即確保獲得大量“穩定”的清潔能源,即可以 24/7 運行的能源。這種轉變承認,僅靠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無法滿足人工智能持續的能源需求。
正如 AWS 首席執行官馬修·加曼 (Matthew Garman) 此前指出的那樣,“未來幾年我們將需要千兆瓦的電力,而風能和太陽能還不夠。”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交易包括谷歌最近與穀歌簽訂的價值 30 億美元、為期 20 年的水力發電協議。 賓夕法尼亞州的霍爾特伍德和安全港設施。
整個行業的趨勢正在加速,Meta 簽署了一項協議,為伊利諾伊州復興的核電站提供人工智能支持,AWS 承諾投資 6.5 億美元建設由薩斯奎哈納核電站供電的數據中心。
地緣政治後果:美國人工智能能源繁榮的高價
對於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來說,渦輪機緊缺的後果尤其可怕。美國主導的需求實際上已經將他們擠出市場,危及他們使用液化天然氣(LNG)作為“過渡”燃料以擺脫煤炭的計劃。
“沒有人預見到美國會這樣進入渦輪機領域,” Wood Mackenzie 分析師 Raghav Mathur 告訴英國《金融時報》。 “即使亞洲公用事業公司想下訂單,也得等四五年。”
這樣的瓶頸可能會讓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家陷入困境,這些國家可能被迫推遲關鍵電力項目。
這種情況出現了緊張的地緣政治分歧,為中國創造了戰略開放機會。由於液化天然氣發電廠無限期推遲,這些國家可能別無選擇,只能依靠中國支持的煤炭技術來維持供電。
這項旨在加速全球進步的技術卻無意中加強了發展中國家對碳密集型能源的依賴,破壞了國際氣候目標。
這也對日本和美國提出了戰略挑戰,它們將天然氣基礎設施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工具。 區域影響力。因此,整個行業處於一個不穩定的十字路口。
人工智能的繁榮正在推動大規模、資本密集型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但其基礎分為短期化石燃料和長期清潔能源賭注。
這種瘋狂增長是否可持續的問題仍然沒有答案。 正如哥倫比亞大學天然氣專家 Anne-Sophie Corbeau 沉思的那樣,“對我來說,最大的問題是這是否會持續下去,或者像 舒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