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大規模支出熱潮幾乎單槍匹馬地支撐著美國經濟,推動了 2025 年上半年 GDP 增長的 92%。根據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Jason Furman 的驚人分析,如果沒有這項投資,經濟將持平,僅增長 0.1%。

這種前所未有的激增源於 OpenAI 等科技巨頭之間不斷升級的“人工智能計算軍備競賽” 和 Meta,他們正在向新的基礎設施投入數千億美元。雖然這種支出推動了國家的經濟擴張,但它也引發了人們對不可持續的泡沫掩蓋其他地方疲軟的擔憂。

信息處理設備和軟件的投資佔 GDP 的 4%。

但它對今年上半年的 GDP 增長貢獻了 92%。

上半年不包括這些類別的 GDP 增長率為 0.1%。 pic.twitter.com/7p1eAI1aAa

— Jason Furman (@jasonfurman) 2025年9月27日

投資規模驚人。據摩根士丹利財富管理公司稱,“超大規模企業”在數據中心的年度資本支出接近 4000 億美元。

正如該公司首席投資官 Lisa Shallet 所說,指出,“近年來,超大規模企業在數據中心及相關項目上的資本支出增長了四倍,接近 4000 億美元 每年。”

這種情況讓一些人諷刺說,經濟表面上的強勁只是一種幻覺。正如《Today in Tabs》的作家 Rusty Foster 開玩笑,“我們的經濟可能只是三個 穿著風衣的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數據顯示,這與事實相差不遠。

偉大的人工智能計算軍備競賽

這場資本密集型戰爭是由行業領導者所說的不斷升級的人工智能計算軍備競賽推動的。

對訓練和運行下一代模型的處理能力的需求已經超過了供應,迫使公司陷入防禦性和進攻性支出熱潮,而這些支出需要獲取大量強大的數據。 正如分析師指出的那樣,中心已經成為生存的必需品。

核心參與者 OpenAI 一直在直言不諱地應對這一挑戰。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 (Sam Altman) 多次表示,“計算基礎設施將成為未來經濟的基礎……”,將擴建視為一項基本任務。

該公司領導層認為,確保計算安全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其生存戰略的核心部分。這種心態是由對落後的恐懼驅動的。正如 OpenAI 總裁 Greg Brockman 直言不諱的那樣:“我更擔心我們會因為計算太少而失敗。”

這種情緒解釋了該公司昂貴的多雲和多供應商戰略背後的緊迫性,該戰略旨在避免瓶頸和對任何單一合作夥伴的依賴。

壓力是巨大的,迫使公司以極快的速度構建自己的基礎設施。埃隆·馬斯克 (Elon Musk) 正在競相追趕自己的 xAI 企業,他指出,當現有提​​供商引用 18 至 24 個月的時間表時,“這意味著失敗是肯定的。唯一的選擇就是我們自己做。”

支出的龐大規模正在重塑經濟預測。 OpenAI 計劃支出約 8500 億美元,佔匯豐銀行目前預測的 2 萬億美元全球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激增的近一半。這場資本海嘯是對 OpenAI 首席財務官 Sarah Friar 所說的“大規模計算危機”的直接反應。

競爭對手並沒有停滯不前。 Meta 已承諾在自己的千兆瓦級數據中心上花費“數千億美元”,而谷歌則繼續投入數十億美元來擴展自己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以在這場高風險的技術競賽中保持同步。 (15)

價值數万億美元的交易網絡

此次擴張的核心是 OpenAI 精心編排的大規模、環環相扣的合作夥伴網絡,其中許多都以重新啟動的 Stargate 項目為中心。

這一雄心勃勃的數據中心計劃旨在構建世界上最先進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最終可能成本高達 1 萬億美元。然而,Stargate 的歷程卻充滿坎坷。

該合資企業於 2025 年 1 月在白宮大張旗鼓地揭曉,定位為由軟銀、甲骨文和阿聯酋 MGX 基金組成的 5000 億美元聯盟。在發布會上,軟銀董事長孫正義宣稱:“這是我們黃金時代的開始。”但宏偉的願景很快與現實發生了衝突。

六個月內,有報導稱該項目因場地位置存在根本分歧而陷入停滯。癱瘓情況非常嚴重,以至於當時的甲骨文首席執行官 Safra Catz 直言不諱地告訴投資者,“星際之門尚未形成”,這與官方聲明相矛盾。

該項目於 2025 年 8 月果斷重啟。軟銀首席財務官承認了延誤,並通過收購俄亥俄州的前富士康工廠來生產服務器硬件,一條切實可行的前進道路出現了。現在,美國五個新數據中心的耗資超過 4000 億美元的擴建工程正在進行中。

這一複興得到了幾筆巨額交易的支撐,這些交易構成了 OpenAI 多供應商戰略的基礎。與 Oracle 達成的價值 3000 億美元、為期五年的歷史性雲協議為 Stargate 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確保了 4.5 吉瓦的容量。

為了為其巨額資本支出提供資金,Oracle 正在尋求從公司債券市場籌集 150 億美元。 

OpenAI 還與 NVIDIA 建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合作夥伴關係,在一份意向書中概述了該芯片製造商可能會投資高達 1000 億美元來部署 10 吉瓦的下一代系統。

NVIDIA 首席執行官黃仁勳 (Jensen Huang) 將該交易視為一個關鍵時刻,他表示:“……這項投資和基礎設施合作夥伴關係標誌著下一次飛躍 向前邁進——部署 10 吉瓦,為下一個智能時代提供動力。”

最近,OpenAI 與 AMD 簽署了一項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最終協議,部署 6 吉瓦的 GPU。該交易包括一份獨特的認股權證,給予 OpenAI 潛在的該芯片製造商 10% 的股權,從而使雙方的利益深度一致。 

工業泡沫還是經濟革命?

這種支出的龐大規模引發了人們對潛在泡沫的質疑。 批評者指出了一種“循環融資”模式,即合作夥伴投資項目,僅通過硬件銷售和租賃來償還。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稱之為“工業泡沫”。

財務壓力已經顯現。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甲骨文的人工智能雲部門正面臨利潤微薄的局面,這主要是由於英偉達芯片的成本高昂,導致其股價暴跌。這凸顯了基礎設施提供商面臨的巨大風險。

儘管存在擔憂,但行業領導者堅稱擴建是對不斷飆升的需求的必要反應。 OpenAI 首席財務官 Sarah Friar 指出了“大規模的計算危機。沒有足夠的計算能力來完成人工智能可以做的所有事情,因此我們需要開始……”,她認為投資對於釋放人工智能的潛力至關重要。

其他人認為這不是泡沫,而是根本性經濟轉變。 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承認公眾對驚人成本的擔憂,但將其與過去的技術革命進行比較,預測長期價值將是 “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到目前為止,這只是一個建立在高風險賭注之上的大膽承諾,一旦大規模的人工智能支出熱潮失去動力,最終可能會讓世界經濟陷入全球經濟危機。

Categories: IT Info